close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李世民(599123日-6497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94日-649710日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李世民又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的武裝力量,最終統一中國,之後開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
  •     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成為中國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唐太宗在位23,享年50歲,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123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李世民)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唐太宗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所以常用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孟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係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滅高昌、併西域,使大唐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因此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政績

政治方面

  1. 1.     用人唯才(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材濟濟。

  1. 2.     平抑門第(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替世冑;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1. 3.     從諫如流(納諫方面)

太宗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顏直諫,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納,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1. 4.     完善吏治(吏治方面)

太宗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

  1. 5.     完善制度(制度方面)

唐太宗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經濟方面

  1. 1.     薄賦尚儉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注意輕徭薄賦,徭役的徵發不奪農時;同時太宗崇尚節儉,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並下令免去四方珍貢,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

  1. 2.     救災恤貧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關中連年災荒,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文教方面

  1. 1.     設館興學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即位後更在京城設立弘文館,徵集圖書二萬余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並接受新羅吐蕃日本等的君長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生員背景多元,復興卓然有成。

  1. 2.     撰經修史

孔穎達等人修訂《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置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

 

武功方面

平定四方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東突厥薜延陀高昌吐谷渾等,並於西域安西都護府,因此大唐聲威遠播,終貞觀之世,四方服悅,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對當世影響

文治方面

  1. 1.     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81年的基業。

  1. 2.     確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1. 3.     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使賢任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1. 4.     用人唯才(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冑,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1. 5.     文化廣播(對當世影響)

太宗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勾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1. 6.     民族混成(對當世/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顯赫,卻少有鄙視邊族,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為同化了的外國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唐代逐漸融入中國

 

武功方面

唐太宗时疆域图(繁)   

  1. 1.     聲威遠播(對當世影響)

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全盛,將唐帝國發展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為「天可汗」,並築「參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進貢。

  1. 2.     領土擴大(對當世影響)

唐代此時版圖遼闊,超越漢宣帝在位時的漢朝極盛版圖,是時領土東臨遼東,西達蔥嶺,北逾陰山,南至林邑

  1. 3.     中外文流(對當世影響)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平定東突厥,貞觀九年(635年)平定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貞觀十八年(644年)平定焉耆,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龜茲,貞觀十九年(645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破高句麗,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兩路得以通行無阻,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歷史事件

 

初唐

晉陽起兵 · 武德之治 · 唐朝統一戰爭 · 武德律 · 玄武門之變 · 渭水之盟 ·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天可汗 · 貞觀之治 · 貞觀律 · 昭陵六駿 · 十八學士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 玄奘西行 · 守捉制 · 租庸調制 · 行道制度 · 都護府制 ·羈縻政策 · 兵募制 · 房謀杜斷 · 經營西域 · 文成公主入藏 · 馮盎歸唐 · 市舶司 · 翰林院 · 永徽之治 · 永徽律 · 律疏 · 唐滅百濟之戰白江口之戰 ·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 · 唐滅高句麗之戰 · 唐朝與新羅的戰爭 · 二聖並稱天皇天后 · 唐長安城 ·三彩 · 中亞方孔錢幣寶文錢制 · 雕版印刷術

 

盛唐

武則天奪權 · 徐敬業討周 · 武周之治 · 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 · 渤海國興起 · 神龍革命 · 武舉制 · 東突厥復國 · 三受降城 · 韋后之亂 · 重俊之變 · 唐隆之變 · 先天之變 · 開元之治 · 節度使 · 募兵制 · 專權 · 專任蕃將 ·怛羅斯戰役請討大食表 · 南詔國興起 · 安史之亂 · 馬嵬驛之變

 

中唐

藩鎮割據 · 唐蕃戰爭 · 裴度平淮西之亂 · 隴右十八州 · 兩稅法 · 海上絲綢之路 · 唐蕃清水之盟 · 八次出幸 · 涇原兵變 · 平涼劫盟 · 貞元之盟 · 河朔三鎮 · 宦官當權

 

晚唐

永貞革新 · 永貞內禪 · 元和中興 · 甘露之變 · 牛李黨爭 · 會昌滅佛 · 會昌中興 · 大中之治 · 歸義軍 · 唐詔之戰 · 唐末民變 · 龐勛之變 · 黃巢之亂 · 白馬之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w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