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ve a speech at Cheng-Chi University on July 7 next Tuesday.
You are welcome to join us.
時間: 七月七日星期二 ,下午 4:00-6: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逸仙樓101演講廳
題目:「生涯規劃」以及職場經驗分享
主講人:劉偉澍
It’s a graduation season;
Have you finished your graduate school program?
It takes two years for a master degree.
Time is very slow for those who wait,
Very fast for those who are scared,
Very long for those who lament,
Very short for those who celebrate,
But, for those who love, time is eternity. (William Shakespeare)
經濟不景氣時,個人和公司可以利用這個時候,重新思考應該怎麼做 what is your next step,能夠增強個人與企業體質,經得起大環境的考驗,重新出發。
目前經濟不景氣,大家都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別過度沮喪,這可能是你投資自己最好的機會,回學校上一門對自己未來有用的功課。例如管理技能、簡報技巧、溝通技巧、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行銷、其他一技之長以及流利的英語,做好你的時間管理,為日後的經濟復甦做準備,累積更強的競爭力。在不景氣的時候,更應該投資自己,充實自己Enrich Ourselves。
給年輕人的一堂課
六月,驪歌初唱,鳳凰花開的日子,卻也是全球經濟前景低迷之際,
即將步入社會的學子對未來徬徨不已。
景氣持續低迷,即將步出校園的莘莘學子面對迷霧般的前景,
該如何為自己找出人生的方向?
畢業典禮贈語
畢業旺季來臨,許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行政院長劉兆玄提出「五識三C」,他表示有學識沒常識,則無法靈活運用學識,「許多政府官員就是這樣子」,引起台下畢業生竊竊私語。馬英九總統十三日參加遠東科大畢業典禮。馬總統以「待人以誠,治事以敬」八字箴言送給即將步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 劉兆玄則在參加國立中山大學畢業典禮時,提出「五識三C」理論。
「五識」為學識、常識、見識、膽識以及賞識;
「三C」則是改變 (Change)、挑戰 (Challenge)和機會 (Chance)。
劉兆玄說明,學識的部分大家都知道,但若沒有了常識,則無法靈活運用學識,即使是許多政府官員,就是這樣子。見識若以英文來說明,則需要用到兩個單字,分別是Vision和Insight,不只作學問,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能只看到願景而已,更要深入洞察。劉兆玄強調,膽識不是要叫大家去當台灣第一勇,而是要勇於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同時也要欣賞世上美好的事物,包括你的對手。這五識都不易在學校學到,而是要踏出校園後繼續學習的課題。
李焜耀、嚴長壽: 最壞時代掌握最好機會
【文/徐銘志、陶曉嫚】
《今周刊》邀請在科技與服務業享有盛名的明基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及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與年輕人分享不景氣下的突圍之術。
「沒有挫折哪來的成長?」、「最壞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
李焜耀、嚴長壽兩位總裁,從他們成長的軌跡,以及如今擁有的生命高度,
與年輕人分享;總裁侃侃而談,傾囊相授,以下是對談的精采內容摘要。
談不景氣……/「過去念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力的累積」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
Q1. 台灣的失業率屢創新高,對於今年大學畢業、退伍者來說,壓力空前之大,年輕人該如何面對大環境的劇變?
李焜耀答(以下簡稱李):
通常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真的,我覺得年輕人
如果到四、五十歲再回顧這一段時間,反而會發覺造就了更不平凡的能力;
所以也沒有必要懷憂喪志,現在一定會有很多機會跑出來,
或者以前在安穩的環境不可能去嘗試的構想,現在反而可以做。
以現在的狀況來說,找工作一定難;但難是難,不見得沒有工作。
很多人不願意彎下腰屈就自己,或從較簡單的工作做起,無論如何,
重要的還是應該從自己的興趣著手。
離開社會是另一段知識追求、成就累積的過程,過去念什麼不重要,
而是你自己的能力與累積的經歷,應該一點一滴去打造出來。
對工作熱愛、喜歡自己的工作、對自己喜歡的事用心、投入,這比什麼都重要。
嚴長壽答(以下簡稱嚴):
我們已經進入到人生後段班,回過頭來看,
沒有一次的風暴不會過去的,而且每次都有更多的成長空間。
今年二月,美國《FORTUNE》(財富雜誌)就講到
一九三○年代的金融大蕭條,美國政府把大量的年輕人與文化人
都丟到鄉下去,然後政府出錢請他們去做
田野調查、資料整理、藝術創作,這些年輕人被集合起來做事,
就會有新的沉澱;當經濟復甦時,就成為美國非常重要的大革命。
我們今天要變成一個創意大國,就要讓年輕人多角度觀察這個社會,
而台灣的教育完全缺乏這一塊;反過來講,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
假設年輕人盼望補齊在學校沒學到的東西,趕快利用這一年去探索,
背著背包去漫遊也是一種辦法,到世界遊走一圈,
讓自己充電,了解世界的變化也可以。
李:每個人如果年長回過頭來檢視年輕生命的過程,
生命中的空白反而是最值得的段落。這種生命中的空白,
都是在職場很久的人深切渴望的,年輕人這個時候放空,
去尋找對土地的感動、感情,都是最好的時機。
談延畢……/「惟有走入社會,才能真正開拓視野」
Q2. 問:現在許多年輕人因各種理由延後畢業,
但有人抨擊延畢的行為是「懦夫」,兩位有什麼看法?
李:我是不鼓勵延畢的,如果非延畢不可,年輕人一定要離開學校,
到其他地方走走,或是做什麼樣的體驗,這才有意義。
坦白講,老師、學校能給的知識很狹隘,
現在我有很多當年的同學在學校裡當教授,
他們比以前的教授知識更豐富,教學品質更好,
但學校畢竟還是一個受控管的環境,它不能反映社會的現實。
嚴:有些男生延畢,是為了等以後政策改變,可以不用當兵,
有些是怕找不到工作,但這都太可惜了。
走入社會,可以讓自己更寬廣地了解學校以外的東西,
而即使是當兵,也可以在部隊中學習和人接觸。
英國就規定高中畢業後,要有一年進入職場參與社會。
年輕人有這樣的機會,可以更早找到自己的未來、潛能與發展的方向。
Q3. 問:年輕人該如何面對挫折或失敗?
李:年輕人要有心理準備,每個人要面對的挫折是一輩子的事情,
但要正面去看這個問題,壓力是促成一個人成長最好的動力。
人生本來就是酸甜苦辣一起來的,
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它,把它看作督促自己成長的動力。
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每個人要培養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方法。
紓解壓力有很多方法,現在有很多很好的民宿、咖啡廳。
像前幾天我們請胡德夫到朋友的小餐廳唱歌,
我第一次在那麼小的空間聽他唱歌,雖然聽很多次,但味道又不同。
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景,也得到不同的感受,都很令人感動,
這是一種很容易紓壓的方式。
其他像到大自然去走一走、去騎腳踏車流個汗,或者是找朋友談談天,
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己獨特紓解壓力的方法。
嚴:以前一畢業就保證將來有工作,
現在不再是這樣,就會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更要重新了解自己,
這時候必須建立幾個觀念:
第一是無常,年輕人要知道生命中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痛苦,
心裡有這樣的準備,當事情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不可能。
因為天下有太多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碰到的時候,不要覺得為什麼是我,
而要知道是必然會發生的,有這樣的態度,就會有自療的能力。
第二,即使你懷才不遇,你得到的是平凡的工作,或是平凡的人生,但也不要讓自己變成平庸的人生。
平凡和平庸是不一樣的,假設你是做一件很無奈的工作,
你也可以讓自己聽音樂、學畫畫,從其他領域得到很充實的生活,
也可以去幫助別人。
這時候雖然做的是謀生的工作,卻仍然有充分的時間去享受生命和人生。
談熱情……/「找尋生命的初心,這才是最真實的價值」
Q4. 問:年輕人應該如何重燃對事業、工作的熱情?
嚴:每種行業的人,一定要認真去找到自己的初心。
我覺得很奇怪,政府永遠用金錢、指標數字來決定台灣的成長;
或是家長用考試、分數來決定年輕人的成長;
或者年輕人也被引導用這樣的方式看成就。
可是真實的社會不是這樣子的,林懷民、證嚴法師評估自己的時候,
絕對不會依據這些數字。
所以其實更多數的人是在找自己生命的初心,
這才是最真實的價值,現在正是時候可以靜下來思考這件事。
李:每個人心中所渴望的,不是他經營的企業有多大、用了多少員工,
而是他對社會的無形影響力有多大。
我們經營企業很清楚,碰到這種產業週期,不景氣的起伏總是上上下下。
做經營的人最大困難就是在這裡,因為外界對我們的評價是短期的,
可是企業必須長期向消費者、客戶、社會、員工、股東有交代;
所以怎樣有一個長期經營的模式,讓年輕人願意從這個角度去做,
然後將貢獻社會、回饋鄉里的熱情激發出來,其實很多都可以做。
Q5. 問:你們心目中的英雄是誰?
現在年輕人是不是應該也要追求他們心中的英雄?
李:對每個人來說,真正的英雄還是在自己身上,
怎樣充實自己、在社會中去感動別人才是最重要的。
嚴總裁的書裡提到過感動,去感動人、培養感動人的力量,
當然自己要接受別人的感動,接受這塊土地的感動。
我們活在這個環境、社會,有太多的角落、人的作為值得我們感動,
這裡面應該型塑出自己英雄的形象,而不是在單一的人、時代的景物裡。
嚴:真正的英雄是在自己的領域裡,
很執著去做他的工作而不受影響,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
像我最近帶了一位加拿大來的廚師,他想要了解台灣的茶文化,
我就帶他去看「人澹如菊」茶書院的主人李曙韻。
她講了一句話令我很感動,
她說從來不是為了金錢在做事,而是一直在挑戰自己,
直到她自己準備好了,找到適當環境的地方,再去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