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人憤怒的那一個瞬間,智商是零,過一分鐘后恢復正常。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情緒,用嘴傷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我們的不自由,通常是因為來自內心的不良情緒左右了我們。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強大。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十年時間學會閉嘴。可見: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說話的藝術》

1. 急事,慢慢地說。
2.
小事,幽默地說。
3.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4.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5.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6.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7.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8.
別人的事,小心地說。

9. 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
10.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11.
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12.
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

你說的也許有道理

如果你和別人發生爭執時,總是你來我往地破口大罵,氣得臉上青筋暴突,一副咬牙切齒要吃人的模樣,最後,或許你吵贏了這場架,卻勝之不武,因為你不曾贏得對方的善意和尊重。──富蘭克林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美國一位名聲遠播的社會評論暨語言學家孟H.L. Mencken因為常在報上發表批評美國人生活方式的文章,所以不斷地收到成堆讀者們寫來痛罵他的信。然而,孟肯給予每一位讀者們的回信內容全都一樣──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你說的也許有道理。」孟肯的智慧的確令人折服,多少潛藏的衝突爭端就在這句簡短的回覆下消弭於無形了。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意見不同是常有的事,然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情況是,雙方因互不認輸演變成唇槍舌劍的火爆場面,兩敗俱傷是常見的結果。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即使兩人意見嚴重對立,只要當中有一個人不願爭吵,這場架就不可能吵得起來。在自己也不服氣的時候,要對別人做出「讓步」的舉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曾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應付那些好引爭端的挑釁人士,他說:「如果有人批評你,你可以立刻同意他的說法。你還可以告訴他,如果他夠了解你,就會發現你還有其他更值得批評的事。」跟好批評的人爭辯對立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所以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同意他們的話,然後走開,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美國總統林肯儘管功業彪炳,但終其一生,各種批評、攻擊他行事作風的聲浪也未平息過,他的應對智慧是:「如果我要知道,或是回應所有人對我的攻擊,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以自己的信念埋頭苦幹直到最後。如果事實證明我做得沒錯,那麼之前別人對我的懷疑會煙消雲散;如果最後事實證明我錯了,就算有十個天使跳出來幫我說話也毫無意義。」林肯的態度其實是相當中肯的,我們無法改變或左右別人的態度,但我們能夠選擇用什麼態度來面對人生不可免的爭端與衝突。

 

有智慧的人會懂得如何客觀評斷別人的批評是否有價值;如果對方說得沒錯,就想辦法改進自己,如果是莫須有的指控,就不要浪費時間加以理睬。當意見與他人有所對立而起衝突的時候,在彼此怒氣平息之前,不妨先讓一步,先假設對方有理,等彼此氣都消了,就可以理性地就事論事解決問題。理智冷靜的態度,永遠是最佳的處世策略。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故事。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這個故事真實而簡單,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定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離了誰地球都照樣地轉。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決不能狂妄;可以健康長壽,但不可能萬壽無疆;能夠力挽狂瀾,但決不可能再造乾坤。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種淡泊。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只要學習就有進步,我們有八點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第二、「學習柔和」。  

第三、「學習忍耐」。

第四、「學習溝通」。  

第五、「學習放下」。  

第六、「學習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第八、「學習靈巧」。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學習認錯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忍耐」。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瞭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隻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歲月有限,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為了生存,要學習勤勞、積極、待人的禮貌,大家才能接受我。金錢、愛情、生活的處理及做人處事都要有方法,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國家要達成「民心之所向」,才會安全。 

第八、「學習靈巧」。 靈巧就是懂得隨機應變,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裡,製造大家的和諧,化解許多困難的事。現代的社會,壓力、忙碌確實會增加人的心煩意亂,緊張、忙亂,也就不得靈巧。 

 

請一輩子記住這三道題的答案 (網路文章)

大學的最後一年有一門課程叫「人生」。最後一節課,老師說要考試。「三道題目都很簡單,」老師笑眯眯地說:「1. 記得父母生日的同學請舉手!」片刻,女生都齊刷刷地舉起了手,有幾個男生畏畏縮縮地舉起了手,又放了下去。老師繼續問:「2. 教學樓裡有三個清潔工,誰能叫出其中兩個人的名字?」這下大家都傻眼了。三年了,怎麼從來沒留意過她們? 老師接著拋出了第三道題:「3. 你是否打過自己的耳光?」這一回,所有的學生都哧哧地笑了起來。打自己耳光,恐怕只有傻瓜或瘋子才幹得出來吧?

嘈雜的議論聲漸漸平息下來了,老師說話了:「人生這門課程,旨在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導我們今後如何立身處世、如何成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題,可以說是對同學們做了一個大概的檢驗。」

「第一題——記住父母的生日。」老師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了「孝道」兩個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必定具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開出善花,結出善果。」

「第二題——記住你身邊每一個人的名字。」老師又寫下了「尊重」兩個字,「記住別人的名字,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之一,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使人寬厚。基石寬厚方能負重,人心寬厚方可立業。」

「最後一題——如果你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潔工人的名字,那麼,你就該打自己一記耳光了。」老師又在黑板上寫下了「反省」二字,「反省促人進步,有反省才有悔悟,有悔悟才會有進步,才會有成才的可能。」

這三道看似簡單的題實則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一個人善良與否,決定了他將來是否有用;寬厚與否,決定了他將如何發揮作用;而能否不斷反省、不斷進步,則決定了他是否能持久向前,愈來愈有用!

 

 

 

三不「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當你拿到一張自己身在其中的團體照,你第一個會去看誰? 沒錯,絕大多數人,總是先注意到自己。這一條其實是最難、也最重要的一條法則。當我們批評、責備、抱怨他人時,第一個風險就是會傷害對方的自尊。當一個人的自尊受到傷害,就算知道自己有錯,也不會願意低頭,甚至會開始跟你唱反調,這樣就很難「由衷」地跟你合作。

 

 在《EQ》這本書中提過一個例子,一個出版社被併購後,CEO 被解聘了,他的業績其實不錯,新公司也沒有任何高階主管懂出版,這讓他感到十分納悶,後來才輾轉得知,是因為他經常很嚴厲、凶狠地責罵同事。當同事因為被痛罵而失去自尊,就不能由衷合作,團隊也失去力量和競爭力了。

 

 其實這一條法則,並非要人完全不管、放任他人犯錯,而是可以尋找一個更好的、別人也可以接受的方式溝通,讓他心悅誠服地配合,這樣大家共事也會更愉快、工作更有效率。即使親如家人,不論夫妻、親子,批評與責備都像一把利刃,會嚴重傷害原本的親密關係。

 

如何把話說得更巧妙? 善用緩衝句

 經常需要四處奔波的業務員,最討厭進公司時聽到主管對自己說:「我怎麼這麼久沒看到你?」他認為對方像是在指責自己打混摸魚,心裡很不舒服;但這時絕對不要用不滿的態度去回應,不妨試著這麼說:「可能您太忙了,剛好和我進公司的時間都錯開了。」說完可以帶出自己最近的工作進度和行程,讓主管瞭解自己最近都在做些什麼。切忌不可和主管針鋒相對,對自己絕對有害無益。「是這樣嗎? 那我等等幫你確認一下。」用諸如此類的緩衝句來化解當下雙方不愉快的情緒,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僅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減少摩擦,工作上也將得到更多協助、更能得心應手。

 

如何控制情緒?

 如果當下情緒上來,一時很難轉換、也說不出緩衝句時,該怎麼辦? 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三不」? 控制我們想要批評責備抱怨的惡習呢? 這時,可以這麼做:

1. 運用左腦運動法

 因為人的右腦掌管情緒,左腦掌管邏輯,透過啟動左腦的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控制右腦的情緒作用。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數房間的顏色,邊緩和情緒、邊透過辨別顏色和數顏色數量來讓左腦工作、壓抑右腦的機制。

2. 加強自信

 提升面對工作和生活的熱忱。上一個方法只能幫助控制情緒,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唯有建立自信、喜歡自己,才不會看任何人事物都不順眼,滿腹牢騷抱怨、對人充滿防衛心,以至於讓人敬而遠之了。

《本文摘自「優渥誌人物特刊 no.05」》

 

 

真正說服別人的不是嘴巴 , 而是耳朵 

                                                                                                                       

「叔叔覺得你一定不是故意不寫功課,是遇到困難了對不對?」小朋友默默點了點頭。「你一定也希望老師喜歡你,會嗆老師,可能是他沒顧到你的尊嚴,無形中得罪你了是嗎?」「對,」小朋友像遇到知音,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發生了什麼事,要不要說說看?

沒有責備,沒有說教,也沒有情緒,這是賽斯身心靈診所的諮商室裡常會出現的相似提問場景。很多人因為這樣細膩的問題,卸下心防,開始對話,開始改變。多數時候,許添盛不會告訴當事人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找解答。他最常做的事,就是丟出一個簡單的問題,用心傾聽,再以對方的回答為基礎,提出下個問題。「我問過最多次的問題就是:『你要不要再多說一點?』」許添盛笑著說。

 

「很多人以為我口才很好,很會說服別人,其實不是。」他接著解釋:「真正說服別人的不是嘴巴,而是耳朵。我只是藉由問問題,來讓對方說話。當他覺得被聽見,心裡已經好一半了。」

 

因此,雖然在演講台上口若懸河,但私底下的許添盛並不多話,透過一個看似平淡的問題,讓對方產生共鳴,開始說話後,他就把大部份時間拿來「聽」。「多數人其實不是沒準備好要問,而是沒準備好要聽,」他有感而發地說。當然,傾聽只是提問者必備的態度,問題還是得問得巧妙,才能降低被問者的抗拒心理,順著你的脈絡回答,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改變別人最快的方法:同理他

好問題要以同理心為基礎,抓住對方的感受來提問。一般來說,人只有覺得自己獲得理解後,才會願意坦誠回答問題。

 

許添盛曾遇過一對夫妻,丈夫賺了很多錢,錢都歸太太管,但丈夫好賭,常需要太太拿錢還賭債。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找上許添盛求助。許添盛私底下問那位先生:「你去賭博,一定有得到情緒的抒解,你都抒解了哪些情緒?

「我心裡很多不滿時,就會去賭博。」

「心裡有不滿,要不要說說看?

「我賺了那麼多錢,太太都不讓我花。我就去賭博,讓她把錢吐出來。」

「這樣啊,但輸掉的是你的錢,並沒有回到你的口袋裡,反而都不見了,我實在想不通這個邏輯,你可以解釋給我聽嗎?

 

問著問著,最後,這位先生自己說出:「我這個行為真是滿傻的。」

仔細看這段對話,許添盛雖然想幫助對方戒賭,但他絕口不提,只是從頭到尾站在與對方同理的角度,對方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你不要說他傻,要讓他自己說出這句話,」許添盛說道:「改變別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同理他。」

 

換言之,當你想說服或改變一個人時,不能只是希望他做某件事,而要先理解「為什麼他不做這件事」,再循序漸進地引導。

 

溝通不夾帶指責,才能暢行無阻

此外,許添盛特別強調,問問題時最怕夾帶著情緒與指責。人際之間,常因對話充滿批評與責難,使得雙方如同進行攻防戰,無法真正溝通。像是「你為什麼不念書?」「你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你不覺得這件事很丟臉嗎?」等,都是用情緒問問題,只會激起對方的不滿,讓對話無法持續下去。

 

許添盛坦言,他幫個案做諮商時,當然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也希望幫對方帶來一定的改變。但是,「我的意見是藏在後面,不是表面。」他說:「我不會讓對方認為我在任何地方對他提出質疑。」他以燈號來形容,最好的提問方式是讓對方願意一直講,「一路亮綠燈」。「問問題若能一路綠燈,就能一路問出你要的東西,」許添盛直言。

 

真誠引導,而非事先「設局」

熟稔運用提問技巧幾乎已成為許添盛的本能,但他使用的語言並不難,國台語夾雜,時而逗趣,時而幽默。甚至,他還隨意示範了一個如何讓殺人犯吐實的問答。「我看你一定不是故意要殺他的,你一定是非常的生氣吧?」「對,我真的是太生氣了……」一句話就問出了實情。林娉如表示,長期和許添盛共事,特別能感受到他的這種功力。「他的問題很自然,感覺就是化於無形。」林娉如回憶道:「曾經還有個老師說:『沒跟在許醫師旁邊做個案,不知道水有多深』。」

 

許添盛指出,多數人其實也都可以靠訓練、憑經驗來鍛鍊提問力。不過,他也點明,提問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對方思考,讓他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一個事先設好的局」。因此,有時「他們做出的改變,不一定跟我們要他們做的改變一樣,要有寬廣的腹地可以接受才行,」他提醒。總之,藉由問題來說服、引導,不能只落於技術與技巧,那就本末倒置。「出發點是真誠,最後還是要回到真誠,」許添盛做下最好的詮釋。

 

心理醫師教你3招人際好提問

 

 遵循守密原則,不要把兩人之間涉及私人或敏感的問答內容告知他人。

 注意遣詞用字,每個字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度。例如,「你會不會覺得這件事你輸了?」聽起來就比「你會不會覺得這件事有缺點?」來得刺耳。

 對於健談的人,要問開放性的問題;話不多的人,則要問他封閉性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w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