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 is mid-autumn, happy moon festival to you. David W. S. Liu
如何充實自己 Enrich Yourself
劉偉澍
西方人說:「It i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東方人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生要不斷學習。像目前個人電腦盛行,如果不會個人電腦根本就無法工作。還是得不斷學習。現在的工作環境就像現代科技一樣,日新月異,不斷成長。我們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深造再教育,創新企業。
Learn to grow 學習成長的方式是從嘗試錯誤中學習成長。首先要勇於嘗試新的方法、新的科技,不要食古不化,缺乏彈性;take some risks 嘗試冒險,求新求變。窮則變,變則通,能變通才能生存。我一直在外商公司工作,只會英文打字,中文打字只會「注音符號」輸入法;後來看很多年輕人用「無蝦米」輸入法打得很快,經過學習,現在我也學會了「無蝦米」。
一.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然知識的追求必須是選擇性的,選擇對你工作有幫助的知識,充實自己。如果你英文能力不好,學好英文是你的優先順序;如果你不會電腦,學好電腦是你的當務之急。拿破崙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一是武力,一是智力。就長期來說,武力始終不敵智力。」
只有不斷學習成長,充實自己;多讀一些企管叢書,多瞭解自己行業的資訊發展,多參加教育訓練,電腦新知研習課程。機會和升遷永遠等待著那些在工作上領先別人一步的人。如果你想自我提昇,下列有13個觀點值得你參考。
1. 不要放棄學生時代所學
大概很多人會說:「大學裡學的東西,對現在的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
如果因此就將從前所學拋諸腦後,是很可惜的。人不太可能一輩子都做同一個工作,持續花心力在學生時代所學的學科上,非但不是浪費,在轉職時反而能增加選擇的機會。
2. 柔性思考,多角度閱讀
現今職務有細分化的趨勢,在高度專業化之下,大家都竭盡所能加強專業知識,卻造成不少人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其他的事都不瞭解。
3. 每星期給自己一個新的挑戰
心理學家表示,換穿新款式的服裝或改變房屋擺設,可以給人新的刺激, 具有「自我啟發」的功效。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下,年輕人也會加速僵化衰老。所以每個星期給自己一個新的冒險吧!買本新書、到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逛逛,給自己新鮮的刺激與活力。
4. 實際接觸熱門商品,思考其暢銷的理由
現今的年輕人可說都是看電視機長大的,鮮少關心社會脈動,因此也造成一進入職場就對社會變遷反應遲鈍。現代社會的變動速度驚人,若跟不上潮流,就只有被淘汰。對於暢銷的商品,不一定要購買,但應該要感受思考,為什麼它們會暢銷。公司並不是圖書館,只想在辦公桌前工作,那真的就像在養老了,多出去走動走動吧!
5. 放假時到熱鬧的地方去感覺時代的脈動
據統計,上班族休閒娛樂排行首位的是「看電視」,佔五成以上,剩下三成的人則選擇「睡大頭覺」。當然在辛苦工作一週後,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
但休閒生活的品質也應該兼顧。趁休假時到百貨公司、聽音樂會等活動,能夠看到許多平常沒有機會看到的形形色色人物,說不定會啟發新商品的構想。
6. 利用通勤時間做「定點觀察」
對於廣大的公車族、火車族來說,通勤時間的運用也是一大學問。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是發呆或打盹,要不然就是默默忍受擁擠之苦,到公司時已經筋疲力竭。 其實,花一點心思,也能在上班途中得到不少意外收穫。尤其每天相同的通車路線,剛好可以做定點觀察,一樣的區域、固定時間的觀察,很容易察覺到一個地方的改變。
7. 在星期天閱讀一週的報紙
報紙中有相當多即時性的消息,是吸收情報的重要管道。但每天一部份一部份的閱讀,只是「點」的層面,利用星期天翻閱當週的報紙,對一個議題可以連接起「線」的層面,瞭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8. 看報導不要只看財經新聞
對上班族而言,財經新聞當然是重點必讀,但如果只閱讀單一報紙,視野難免會過於狹隘,因此多翻閱幾份,對磨練自己對新聞的敏銳度絕對有幫助。而其他的版面,體育版、藝文版也應該瀏覽一番,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9. 每週閱讀一本書
養成閱讀習慣,能幫助大家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提昇資訊取捨的能力,獲得最有利的訊息。古典文學、世界名著、偉人傳記、學生時代喜愛的讀物,這些看來和工作不相干的書籍,能擴展視野,在人格養成及思考能力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10. 多和不同領域的人接觸
大體而言,我們和能談論相同話題的朋友比較處得來。但事實上多接觸不同領域人,聽聽各行各業的工作概況和甘苦,能給予頭腦新鮮的刺激,活化思考,是培養情報蒐集力的絕佳機會。剛開始工作的新鮮人,在增廣見聞、開拓視野上是相當重要的。
11. 至少學習一種外文
有不少上班族在學校畢業之後就不再學習,尤其是在非國際性的公司工作,常常會疏於外文上的進修。 以未來的趨勢而言,有潛力的企業一定會朝向國際化發展,不趁年輕儲備實力,等三、四十歲成為公司的中堅份子時才來學習,不但費力,也失去競爭力。
12. 每週給自己一些私人時間
上班認真是值得嘉獎,不過一味埋首於工作可是會出現危機!每天反覆於相同的工作中,是否有停下來為這些日子的工作績效、人際相處、家庭關係等等問題做檢討與規劃呢?習慣忙碌可能會讓你變得盲目,每週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心靈的沈澱。
13. 不要吝惜自我投資
市面上有所謂「在三十歲前致富」的書籍,或「二十五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的報導,讓一般年輕上班族也開始流行以金錢的累積作為工作的目標,對於進修或旅遊增廣見聞的投資就相對減少。年輕時代儲存的應該是智慧、知識資產,「無形財」的累積才能創造人生最大的財富。
二.比爾蓋茲的十一項人生建議
在我們人生中,往往經過了不少的嘗試錯誤,才學到一些人生的經驗。如果能夠透過別人的經驗,學習成長,不必重蹈過去的錯誤。比爾蓋茲在某個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對畢業生提出十一項極為睿智的人生建議與畢業同學共勉之:
1.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接受吧。
2. 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你的感受。
3. 你不會一離開學校就有百萬年薪、你不會馬上就是擁有公司配屬手機的副總裁,二者你都必須靠努力賺來。
4. 如果你覺得你的老闆很兇,等你做了老闆就知道,老闆是沒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 在速食店打工並不可恥,你的祖父母對煎漢堡有不同的看法:機會。
6. 如果你一事無成,不是你父母的錯,所以不要對自己犯的錯發牢騷,從錯誤中去學習。
7. 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般無趣,他們變成這樣是因為忙著付你的開銷、洗你的衣服、聽你吹噓你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這代人破壞的熱帶雨林前 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吧。
8. 在學校裡可能有贏家輸家,在人生中卻還言之過早。學校會不斷給你機會找到正確答案,真實人生中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9. 人生沒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學期制,沒有哪個雇主有興趣幫你尋找自我,請用自己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吧。
10. 電視上演的並非真實人生。現實生活中每人都要離開咖啡館去工作。
11. 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就為其中一個工作
三.做人處事的管理哲學
開學第一天,教室裡擠滿來選修「領導 Leadership」課程的學生,這一群兩年後就會變成企業競相爭取的名校MBA,心中難免興奮地等待教授的出現。 教室門被推開後,走進三個人,教授後面跟著一個年輕的陌生人,還有一位則是大家都認識的企業家,年紀與教授相當,大約都在六十歲左右。
教授先介紹這位年輕的陌生人,說他是去年以第一名畢業的MBA學生;另外這位企業家則是教授的高中同學,學歷只有高中畢業。教授說明他今天會請這兩位來賓分別用二十分鐘來說明什麼是「好的領導」,然後要同學寫出這兩人的差異何在。
第一名的畢業生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領導經驗,這五人包括奇異的傑克威爾許,英代爾的安迪葛洛夫,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與台灣的郭台銘和張忠謀。聽來似乎這五人的領導方式便代表著好的領導。
年輕人講完後,很有信心地將麥克風交到這位企業家手中,企業家微笑說,他本來可以用六個字就可以說明完「什麼是好的領導」,他語氣停頓了一下,「但是怕教授和同學說我在混水摸魚,因此必須把六個字講成二十分鐘,希望大家未來不要學我把領導複雜化了」。
「在我四十年的職場生涯中,只是不斷地想做到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於『心』甘情願,而非出於『薪』甘情願。雖然只差一個字,我卻練習了四十年。」 「要做到『薪』甘情願比較簡單,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但要做到讓別人『心』甘情願,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你,所以我才認為,領導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領導等於做人』這六個字而已」。
「我把職場分成從什麼都不懂、初階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老闆五個階段,為了把人做好,我不斷在每一階段練習一件事,因此總共要練習五件事,雖然只有五件事,但它們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時間」。
在我自己剛畢業,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我練習的第一件事是:
1. 少「不」多「是」
也就是我從不會去問公司給的任務有多困難,我只問自己要如何去達成而已,練習久了,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長。
後來自己變成了初階主管,我練習的第二件事是:
2. 少「說」多「聽」
也就是可以聽的時候我絕對不開口,讓自己不斷學習如何掌握重點與分析邏輯。練習久了,自然學會以後講話只需講重點的智慧
當自己成為中階主管後,我練習的第三件事是:
3. 少「我」多「你」
也就是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凡是以別人的角度來想,練習久了,自然培養出更大的雅量。
成為高階主管時,我練習的第四件事是:
4. 少「舊」多「新」
也就是我不再重覆做已經成功做過的事,否則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練習久了,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創意。
最後當自己變成了老闆,我練習的第五件事是:
5. 少「會」多「讀」
也就是要求自己重新從什麼都不會的階段再開始要求自己,放空自己多閱讀,書讀多了,自然會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本該謙虛的地方。
老教授最後向學生解說道,他今天之所以安排一位沒經驗的管理者,與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來對比,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親身感受一個簡單的事實,若想將自己變成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那就請先要把人做好。「自己都無法把人做好的人,要如何來領導別人?因為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真是「活到老,學到老」,讓我們又學了人生做人處事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