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語與管理  劉偉澍編寫


 


現代汽車會長這麼問李健熙:「上的管理課是什麼樣的內容?」,他便毫不遲疑地回答:「老師叫我們回家看《論語》,所以我只看了論語而已。」已故會長李秉喆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企業即是人」。在龐大的組織裡,即使身為領導者也不可能獨立完成任何一件事,需要全體職員團結起來成為一個「有機體」一起行動,企業才得以運轉。經營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並且用人得當。也就是說,「人和」重要的是人才。而且,還有一個能力是身為經營者所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正直的品行與誠信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上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企業管理上,我選擇了下列論語上的經典作品與大家分享,重新再溫習一下論語一書。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處:處身;約:窮困的境地;樂:安樂的境地;安:安於;利:利用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久地過安樂的生活,仁者實行仁德便心安,有智慧的人認識到仁的真義,懂得擇善而行之。」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說:「一個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廣闊,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會想到幫助別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達,就會想到要幫助別人也通達。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將心比心,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所謂兼善天下是也。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第十一)


孔子說:


「有德的君子,心中想的都是如何培育德性。


無德的人,心中想的都是如何爭取名位、權利。


有德的君子,心中想的都是如何言行一致,落實德性。


無德的人,心中想的都是如何計較利益、得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為人處世,全憑天理,符合道義,心胸總是平坦寬闊;小人滿懷私欲,患得患失,心境常常憂戚不安。
邢昺《論語疏》:「君子內省不疚,故心貌坦蕩,蕩然寬廣也;小人好為咎過,故多憂懼。」君子言行依循天理,無入而不自得,即使身處困窮,也能不改其樂;小人常役於物欲,心不由主,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安。


朱熹《論語集註》引程子云:「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自己而非別人,故其為學惟求了悟真理,借假修真,完融本性。今之學者則是為了博取功名富貴,讓別人知道自己而已。」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8章) 


孔子說:「可以和他談卻不和他談,就會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談卻和他談,就會說出不該說的話。智者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說出不該說的話。」


「失人」的意思是:就是這個人,可以講道理,但是你沒有去跟他講,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失言」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簡單的來說--遇到可以與言學問道德的人,而不與他談論,便不能在德學上與他互相切磋,當面錯過一個可以交談的人,這叫做「失人」。反過來說,遇到不可與言的人,而與他交談,無論言學問,言道德,都是浪費言語,這叫做「失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孔子說過:「真正君子和諧但卻不會苟同,勢利小人苟同但卻不會和諧。」


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和:融洽相處。不同:保持思想獨立,保持個性獨立。


以文會友:包括了文化思想。以文會友實際上是以道義而結交朋友,


佛蘭克林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可是如何經營人際關係,這是一門大學問。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和而不同」。兩個或多個有著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個性迥異的人,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謙讓的基礎上,融洽相處。如果你看不慣我,我看不慣你;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為了某種需要不得不走到一起,就變成小人之交了。


第二個原則是「以文會友」。大家雖然在學識、才能、經驗、閱歷、背景、相貌等諸多方面都有差異,追求的目標卻相同。如果大家在做同一件事,卻各懷心思,力量就很難融合到一起,又變成「同而不和」了。


符合上述兩個原則的朋友關係,才是真心朋友。人生能交到一個真心朋友,絕對是一大幸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辦眾人的事情,用政令規章來領導人民,遇到不遵守的人,就用刑罰要求看齊,這樣人民一心只想如何避開刑罰,心中卻欠缺羞恥改過的心。應該進一步,運用道德仁義引導百姓,開發他們自覺的本能。遇到偏差言行無法自動改正配合時,就需教導禮節,使百姓相互約束,不好意思犯錯,這樣就能生起羞恥心,漸漸改正回歸到良善的境界。」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道:「要做些甚麽事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會不服從。」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說:「領導者本身正直沒有偏差,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倘若自己都作不好,就是有命令,人民也不肯聽從。」 也就是「正人須先正己」的道理。


季康子以為政之道問孔子。


孔子對道:「政只是的意義。你若把正道來率先領導,在下的又誰敢不正呀?」


另一譯法:季康子向孔子問為政之道。


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注釋】


政者正也:正,猶言正道。政治乃群眾事,必以正道,不當偏邪。


子帥以正:,同率,領導義。


孰敢不正:可見在下有不正,其責任在在上者。在管理學上,「以身作則」是也。


 


David


2013 於台北民生社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w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