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抗老食物,讓你年輕10歲
2010-10康健雜誌143期
作者:林貞岑
你知道女中醫師投票第一名的抗老食物是什麼?跟她們偷學一些,可保你擁有源源不絕的活力。以下整理出女中醫們最愛吃的活力食材:
1.
魚
抗老食物第一名非魚莫屬,受訪的六位女中醫,幾乎個個都愛吃魚。
魚的熱量低、含有大量完全蛋白質,「它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好,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師許雲卿提到,魚油可以增強記憶力、降低發炎反應,對於關節、皮膚都有幫助。
以中醫而言,魚具有補脾、消腫和通乳功效,加上肉質細緻好消化,很適合體弱、食慾不好以及銀髮族和坐月子女性。
此外,魚油的DHA可活化大腦,很適合用腦的工作者。
口才思辯敏捷無礙,吳明珠每週必有兩天吃魚日,生鮮的日式生魚片,不但讓她頭腦更靈活,皮膚也更晶瑩透亮。
孩子看到整條魚就皺眉頭,笑聲琅琅的黃蘭有撇步讓孩子一起享受啖魚樂趣。
她會把鮪魚剁碎加青蔥揉成魚丸,或是當成魚排夾在漢堡裡,魚肉變得更有滋味,一上桌就被搶光光。
■貼心提醒:凝血功能不全(如白血病),不宜吃太多魚,可能會影響凝血功能。
2.
山藥
白色帶點黏稠的山藥,素有「神仙之藥」美稱,無論生、熟食都有多種抗老功效。
山藥含維生素A、C,有助皮膚美白,維生素B1、B2則加強熱量代謝。
山藥也富含植物雌激素,且有雙向調節作用,可預防乳癌和改善更年期症狀。
中醫認為山藥有健脾胃功效,可以調節身體抵抗力,讓皮膚變得光滑。
因山藥的黏液部份含有消化酵素,高溫烹煮會分解,因此生食打汁較能緩解更年期症狀,許雲卿提到。不同種類山藥適合不同烹調法:日本山藥口感細滑,比較適合清炒或生吃;台灣山藥口感硬適合煮湯。
有陣子很流行吃山藥減肥,許雲卿提醒,山藥對於荷爾蒙不平衡造成的肥胖有幫助,但山藥是主食澱粉類,吃多了還是會發胖。
100克山藥(環狀山藥一塊)熱量等於四分之一碗飯,建議糖尿病及減重的人,吃山藥時要減少主食攝取量。且山藥有滯氣作用,吃太多會讓腸胃蠕動變慢,產生消化不良,「一星期吃2~3次就好,」許雲卿建議。
■貼心提醒:山藥容易被氧化,一般會用浸泡鹽水來隔絕空氣,建議用糖水取代,少點鹽會讓心臟更健康。
3.
薑
辛辣的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是女性不可或缺的美人食物。
生理期前來杯溫熱的紅糖或黑糖薑湯,幫助經血排除得更乾淨;坐月子期間以老薑煮茶入菜,滋補溫暖產後虛弱的身體,並有助排出惡露。
薑也有助緩解感冒不適症狀。
日本人會在冬天時用老薑切片泡茶,這是老祖母用來預防感冒的老方法。
此外,對於胃不好常脹氣、打嗝,薑也有緩解效果。
■貼心提醒:薑吃太多會上火,身體有發炎現象時,不要吃老薑。
此外,薑也有保存期限,研究發現爛掉的生薑,含有致癌物質,建議丟棄不要食用。
4.
豆漿
一日不運動覺得全身不對勁,大量流汗的劉桂蘭醫師每天會以一杯豆漿或牛奶交替,為身體補充蛋白質和鈣質。
中醫認為,豆漿有利水、潤燥、清肺化痰效果,很適合秋天飲用。
豆漿中含有類似人體的女性荷爾蒙,有助皮膚光滑白皙,也可維持體態。
豆漿的不飽和脂肪酸高、纖維多,且卵磷脂可以健腦,並可調節血脂、增加鈣和骨質密度,改善停經後的更年期症狀。其中大豆異黃酮和皂素,可以延緩老化,又不含膽固醇,是35歲以上女性很好的健康飲品。不敢喝豆漿,吃黃豆也可達到同樣效果。
許雲卿推薦「雙豆排骨湯」,做法是將黃豆和黑豆泡水一個晚上,第二天加點排骨燉湯,豆子的鮮甜味全融進湯裡,連討厭豆子的人都會折服。
■貼心提醒:豆漿含寡糖會增加腸蠕動,因此胃不好的人喝豆漿常會產生脹氣。建議可改吃黃豆或黃豆製品,如豆腐等。
5.
番茄
拳頭大底部帶點青色的番茄,近來成為明星食品。
番茄含有多種抗氧化物和維生素C,能減緩細胞老化,而且纖維多、糖分低、熱量少,是很熱門的減肥水果。但番茄烹煮過比生吃效果好。一是茄紅素加熱更易被釋出;二是以中醫而言,番茄屬於寒性,女性不能多吃,因為生食過多可能會造成腹瀉或影響氣血循環,尤其是空腹、生理期、胃不適及生病時,更不能大啖生番茄。但番茄經過烹煮後性味改變,多吃無妨。
番茄迷吳明珠會用番茄焢肉、燉煮羅宋湯等,巧手變出一道道番茄佳餚。
注重家庭氣氛的黃蘭瑛,本身愛吃番茄和雞蛋,她特愛番茄炒蛋,豔紅微酸的番茄混著嫩黃的雞蛋,老少咸宜。
■貼心提醒:未熟的番茄含有毒的龍葵鹼,不可食用。
6.
優格
優格是中、西方公認的健胃整腸聖品,中醫典籍曾提到,小兒腹瀉時可吃酸奶(優格)緩解。優格含乳酸菌,可以提升免疫力和抗氧化效果,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腸胃蠕動;且乳酸菌會分解乳糖變成小分子脂肪酸,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貼心提醒:優格多為冰品,生理期時要少吃。
7.
枸杞
略帶甘甜的枸杞,有「紅寶石」美名,是歷代醫家公認抗衰老、預防疾病的良藥。
《神農本草經》認為,久服枸杞能輕身不老、耐寒暑。唐代詩人劉禹錫盛讚枸杞:「上品功能甘露味,遺知一勺可延年。」
以中醫來說,枸杞能滋補肝腎,具有明目效果;枸杞中含維生素A,則可提高皮膚黏膜的防禦能力。根據歷史改編的韓劇《大長今》,長今以枸杞加入磨碎的艾草熬粥,教導鄉民來預防感冒。
上班族打電腦經常覺得眼睛乾澀,不妨泡點枸杞菊花茶來緩解,這也是女中醫師們最常用的養生茶飲。甚至可把甜甜的枸杞運用在餐點上,好看又好吃。
但吃枸杞並非愈多愈好。枸杞吃多會腹瀉,尤其碰上發燒、感冒或發炎時,更不適合吃枸杞,建議一天不超過20~30克,許雲卿提到。
■貼心提醒:
● 枸杞有興奮神經作用,若有失眠症狀的人不適合吃。建議一般人睡前不要喝枸杞茶。
● 枸杞甜度高易生蟲,最好選擇小包裝放在冷凍庫裡。
● 不要選擇顏色太鮮豔的枸杞,可能會添加有害身體物質。
8.
黑芝麻
黑芝麻是眾多中醫師們最愛的活力食物。
百歲國寶中醫姜通,身手矯健頭腦靈活,黑芝麻糊是他每日必備甜點。
經常相約朋友到處去玩,張却醫師活力充沛的祕訣是,每天早上必備綜合堅果燕麥片,將堅果、黑芝麻、葡萄乾加入燕麥片裡,豐富的纖維、優質蛋白質和油脂,讓她天天元氣滿滿。
黑芝麻含亞麻油酸,可降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抗氧化壓力。
中醫認為黑芝麻補肝腎、潤腸、健腦和烏髮,元朝擅長食療的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到「宜食麻以潤燥」,到了秋天氣候乾燥,可以多補充黑芝麻等滋潤食物,有益呼吸道健康,也可讓皮膚維持光采細緻。
但芝麻一定要壓碎吃才有效果。營養師許雲卿常在優格裡撒上一匙黑芝麻,攪拌均勻來吃,綿滑酸甜的優格加上黑芝麻的嚼勁和溫潤口感,是很適合熟女的點心。
■貼心提醒:黑芝麻熱量不低,建議一天一匙即可,不要過量。
9.
香菇
香菇則是女中醫們吃不胖的祕密。
乾香菇、鮮香菇、金針菇等各種菇類燉成一鍋百菇湯,熱量低、纖維高又有飽足感,怎麼吃也不發胖,是女中醫們最常用來減重的一鍋湯料理。
愛吃菇的劉桂蘭醫師喜歡將杏鮑菇切塊燙熟沾點芝麻醬,吃出季節的鮮滋味。
香菇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對安定神經、消除疲勞、熱量代謝和減輕肌肉痠痛有效果。
其中維生素B2可美顏,有助於注意力集中,尤其香菇含有素食者最易缺乏的維生素B12,許雲卿建議素食的人可多攝取香菇。
中醫認為香菇補肝腎、補脾及益智,以現代醫學而言,香菇含維生素D前驅物,在人體曬太陽後會轉成維生素D,促進骨及牙齒生成,很適合銀髮族和青春期女性。
■貼心提醒:新鮮菇類有種酸味(並非腐壞),建議可先用水汆燙後再烹調。
黑鮪魚、魩仔魚…5種海鮮最好少吃!
康健magazine指出以下列出的海產,大多不利生態永續,有的則是污染或藥殘危機較高,最好少吃。
1.
黑鮪魚
2.
珊瑚礁魚
3.
魩仔魚
4.
午仔魚、紅衫魚、石斑魚
5.
金線魚
黑鮪魚、旗魚、鯊魚等大型魚類盡量少吃。
無庸置疑,無論是生態永續或食品安全角度,都不應食用。
生態方面,黑鮪魚在全球濫捕濫殺之下,已瀕臨絕種,即便是「養殖」黑鮪魚,也是從野生抓回幼魚續養,仍舊無法繁殖,且養出1公斤的魚肉需花費20公斤野生小魚,不符環保。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拯救黑鮪魚」行動,與連鎖超市和餐廳結盟,共同對各國政府施壓,要求政府更積極限制黑鮪魚的捕撈。
就食物安全觀點,吃黑鮪魚同樣不智,海洋受工業污染,黑鮪魚在食物鏈中屬於高級掠食者角色,體內囤積大量重金屬,其中以汞最為人熟知,尤以孕婦食用後危害胎兒中樞神經最嚴重,蔡永祥建議,孕婦、嬰幼兒應完全避免攝取鮪魚(含罐頭鮪魚),以免危害人體。同樣地,旗魚、鯊魚等大型魚類也盡量少吃。
珊瑚礁魚
包括碟魚、粗皮鯛、金鱗魚、雀鯛、海鰻、鸚哥等魚種,在珊瑚礁附近自成生態區,但漁民不斷捕撈,嚴重破壞平衡,因此邵廣昭認為,珊瑚礁魚類應列入少吃名單。
魩仔魚
魩仔魚不是單一魚種,而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人們一餐就吃掉百千條,不但剝奪牠們長成成魚的機會,也搶走食物鏈中其他魚類賴以為生的食物,等於將海洋的生機統統吃下肚。因此,儘管魩仔魚是小魚、也能提供豐富的鈣質,但是必須列入拒吃名單。
午仔魚、紅衫魚、石斑魚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例行抽驗市售養殖水產品的動物用藥,午仔魚、石斑和紅杉魚(又稱黃臘?、黃金鯧)上榜次數較高,通常被驗出的禁藥是孔雀綠和還原型孔雀綠,這種用於抑菌的藥物會傷害肝臟,並且會引發貧血、甲狀腺異常、腫瘤,及影響胎兒成長的風險。冉繁華指出,午仔、紅杉都屬於體型扁平、鱗片很細緻的魚,因此較易感染體外寄生蟲,漁民尋求便宜的藥劑,於是違法使用孔雀綠殺蟲,民眾最好選擇有認證標章的產品,或至少向信任的魚販購買。
金線魚
又稱紅姑魚,屬於野生捕撈魚種。李嘉亮指出,過去在台灣附近海域經常捉得到,但近年來數量大幅下滑,現在市面上的金線魚大多來自珠江口海域,也就是中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