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人憤怒的那一個瞬間,智商是零,過一分鐘后恢復正常。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情緒,用嘴傷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我們的不自由,通常是因為來自內心的不良情緒左右了我們。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強大。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十年時間學會閉嘴。可見: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說話的藝術》

1. 急事,慢慢地說。
2.
小事,幽默地說。
3.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4.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5.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6.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7.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8.
別人的事,小心地說。

9. 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
10.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11.
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12.
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


 

你說的也許有道理

如果你和別人發生爭執時,總是你來我往地破口大罵,氣得臉上青筋暴突,一副咬牙切齒要吃人的模樣,最後,或許你吵贏了這場架,卻勝之不武,因為你不曾贏得對方的善意和尊重。──富蘭克林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美國一位名聲遠播的社會評論暨語言學家孟H.L. Mencken因為常在報上發表批評美國人生活方式的文章,所以不斷地收到成堆讀者們寫來痛罵他的信。然而,孟肯給予每一位讀者們的回信內容全都一樣──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你說的也許有道理。」孟肯的智慧的確令人折服,多少潛藏的衝突爭端就在這句簡短的回覆下消弭於無形了。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意見不同是常有的事,然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情況是,雙方因互不認輸演變成唇槍舌劍的火爆場面,兩敗俱傷是常見的結果。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即使兩人意見嚴重對立,只要當中有一個人不願爭吵,這場架就不可能吵得起來。在自己也不服氣的時候,要對別人做出「讓步」的舉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曾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應付那些好引爭端的挑釁人士,他說:「如果有人批評你,你可以立刻同意他的說法。你還可以告訴他,如果他夠了解你,就會發現你還有其他更值得批評的事。」跟好批評的人爭辯對立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所以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同意他們的話,然後走開,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美國總統林肯儘管功業彪炳,但終其一生,各種批評、攻擊他行事作風的聲浪也未平息過,他的應對智慧是:「如果我要知道,或是回應所有人對我的攻擊,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以自己的信念埋頭苦幹直到最後。如果事實證明我做得沒錯,那麼之前別人對我的懷疑會煙消雲散;如果最後事實證明我錯了,就算有十個天使跳出來幫我說話也毫無意義。」林肯的態度其實是相當中肯的,我們無法改變或左右別人的態度,但我們能夠選擇用什麼態度來面對人生不可免的爭端與衝突。

 

有智慧的人會懂得如何客觀評斷別人的批評是否有價值;如果對方說得沒錯,就想辦法改進自己,如果是莫須有的指控,就不要浪費時間加以理睬。當意見與他人有所對立而起衝突的時候,在彼此怒氣平息之前,不妨先讓一步,先假設對方有理,等彼此氣都消了,就可以理性地就事論事解決問題。理智冷靜的態度,永遠是最佳的處世策略。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故事。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這個故事真實而簡單,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定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離了誰地球都照樣地轉。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決不能狂妄;可以健康長壽,但不可能萬壽無疆;能夠力挽狂瀾,但決不可能再造乾坤。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種淡泊。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只要學習就有進步,我們有八點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第二、「學習柔和」。  

第三、「學習忍耐」。

第四、「學習溝通」。  

第五、「學習放下」。  

第六、「學習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第八、「學習靈巧」。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學習認錯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忍耐」。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瞭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隻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歲月有限,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為了生存,要學習勤勞、積極、待人的禮貌,大家才能接受我。金錢、愛情、生活的處理及做人處事都要有方法,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國家要達成「民心之所向」,才會安全。 

第八、「學習靈巧」。 靈巧就是懂得隨機應變,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裡,製造大家的和諧,化解許多困難的事。現代的社會,壓力、忙碌確實會增加人的心煩意亂,緊張、忙亂,也就不得靈巧。 

 

請一輩子記住這三道題的答案 (網路文章)

大學的最後一年有一門課程叫「人生」。最後一節課,老師說要考試。「三道題目都很簡單,」老師笑眯眯地說:「1. 記得父母生日的同學請舉手!」片刻,女生都齊刷刷地舉起了手,有幾個男生畏畏縮縮地舉起了手,又放了下去。老師繼續問:「2. 教學樓裡有三個清潔工,誰能叫出其中兩個人的名字?」這下大家都傻眼了。三年了,怎麼從來沒留意過她們? 老師接著拋出了第三道題:「3. 你是否打過自己的耳光?」這一回,所有的學生都哧哧地笑了起來。打自己耳光,恐怕只有傻瓜或瘋子才幹得出來吧?

嘈雜的議論聲漸漸平息下來了,老師說話了:「人生這門課程,旨在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導我們今後如何立身處世、如何成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題,可以說是對同學們做了一個大概的檢驗。」

「第一題——記住父母的生日。」老師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了「孝道」兩個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必定具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開出善花,結出善果。」

「第二題——記住你身邊每一個人的名字。」老師又寫下了「尊重」兩個字,「記住別人的名字,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之一,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使人寬厚。基石寬厚方能負重,人心寬厚方可立業。」

「最後一題——如果你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潔工人的名字,那麼,你就該打自己一記耳光了。」老師又在黑板上寫下了「反省」二字,「反省促人進步,有反省才有悔悟,有悔悟才會有進步,才會有成才的可能。」

這三道看似簡單的題實則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一個人善良與否,決定了他將來是否有用;寬厚與否,決定了他將如何發揮作用;而能否不斷反省、不斷進步,則決定了他是否能持久向前,愈來愈有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sliu 的頭像
    dwsliu

    活得精采,劉偉澍的學習網站

    dw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