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服貿學運」談
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當前的經濟問題 劉偉澍
日前參加潘董事長在世貿聯誼社作東的國家傑出經理人聯誼聚會,會中我們談到這次學運、台灣的未來、台灣的房地產與股市,…。我在國立台北大學教過國際貿易,也從「反服貿學運」來談談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當前的經濟問題。
一、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
- • 台灣是屬於典型的海島型經濟,像東亞的日本與西歐的英國,都是 (1)人口稠密,(2)天然資源缺乏,(3)國內市場不大,國際貿易依存度高的經濟型態。不同於美國、中國大陸、巴西與印度地大物博,可以自然形成國內市場來發展國內的經濟。台灣在1949年政府退守台澎金馬後,全力發展國際貿易,以國際經濟帶動國內經濟。
- • 過去三十年,全世界經濟發展得很好,經濟上主要的兩個議題一個是「經濟成長 Economic Growth」,全世界的經濟成長率大都有3%到5%的成長,另一個議題則是「經濟穩定 Economic Stability」,也就是經濟學上的通貨膨脹 inflation,通常通貨膨脹都能控制在3%以下。而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正是「穩定中求發展」,成為新興經濟體,與香港、新加坡、南韓並稱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是大家讚譽有加的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早期的國際競爭優勢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 • 台灣早期發展國際貿易的「國際競爭優勢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主要是靠便宜的勞工。在製造業的製造成本有(1)直接人工 Direct Labor,(2)直接原料 Direct Material 與(3)間接製造費用 Manufacturing Overhead。台灣的原料很多要靠進口,製造費用大家都差不多,便宜的勞工便成為早期台灣的競爭優勢。
- • 台灣人工不僅便宜,勞工品質也相當不錯,所以早期台灣早期發展的產業大多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像紡織工業、成衣工業、製傘業、製鞋業、玩具製造業、‥‥‥業等。
◎台灣產業逐漸轉型
- • 但光靠便宜勞工,只能賺取少許的勞力成本,慢慢的台灣的人工成本也不再便宜,台灣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漸外移轉進到東南亞(政府的南向政策),西進到中國大陸。
- • 台灣產業也開始逐漸轉型,從「勞力密集產業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 轉向「資本密集 capital intensive與技術密集technology intensive產業」,賺取更多更大的附加價值。像機械工業、塑膠工業、汽車工業、與現在的電子工業。
二、台灣的貿易政策
- • 另外在台灣的貿易政策也從早期「出口導向 Export Oriented」著重出口外銷,逐漸轉成「進出口並重」。美國原本提倡「自由貿易」Free Trade,但是長年的貿易赤字,尤其是對中對日對台貿易進口遠大於出口,於是美國祭出「公平交易」Fair Trade,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與中國、日本、台灣貿易談判,要求台灣不光是出口產品到美國市場,也要求貿易公平互惠,台灣也要從美國進口美國產品到台灣市場。政府在美國壓力下,逐漸開放台灣國內市場,向美國進口商品,政策採購美國商品。
三、台灣的經營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轉變
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的經營環境與社會環境也有了下列幾個顯著的轉變:
- • 貿易政策由出口導向轉為進出口並重。
- • 貿易依存度相對較高。
- • 經濟發展原則 --「自由化」、「國際化」。
- • 產業轉型,由勞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
- •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在1988年服務業的產值已經超越工業產值,時至今日,服務業已經超過百分之七十,台灣的工業生產也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五,製造業也不到四分之一,Made in Taiwan的製造業生產佔國民生產毛額比重比起以前大幅降低。
- • 環保意識抬頭。
- • 消費者主義 Consumerism備受矚目。
- • 勞資爭議頻仍,工資上漲、勞工短缺。
- • 大陸經貿日益熱絡。目前外銷出口到中國大陸佔我們出口總值高達百分之四十,從中國大陸進口也有百分之十四。
四、台灣OEM代工這條路,一走半世紀
台灣停止接受美援,走上自己的經濟發展之路,距今差不多正好半世紀。這半世紀,基本上也就是一段「代工經濟史」。
一、最初台灣提供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消費品,從紡織品到家電到球鞋、雨傘,外銷全球,以這種方式奠定工業化。
二、接下來,台灣工廠紛紛外移,角色轉而變成帶著技術和資金到大陸或東南亞設廠,從台灣接單,再把製造好的代工產品交貨到歐美。
三、最近十多年,台灣成了全球高科技產品的重要製造中心,不斷以更快更有效的製程,大量生產電腦、筆電、手機。在高科技的全球生產鏈上,台灣占據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50年來,代工的基本性質卻始終不變。
代工似乎成了台灣的宿命。明明iPhone 和iPad這些最潮的商品,主要由台灣的高科技公司生產。更慘的是,美國蘋果公司從賣這些產品取得將近50%的毛利,負責實際生產的台灣企業,卻只能分到1%, 2%的利潤。十多年來,台灣整體薪資水準沒有提升,以「代工」為主的經濟活動,生產數額增加了,利潤卻不斷下跌,創造出來的經濟成效難以實質經濟成長。台灣迫切需要追求的不再是「科技島」,而是擺脫代工心態,開發人文創意,從中找到未來的發展前景。
高希均從「白吃的午餐」美夢中覺醒 ~ 一文中談到台灣社會中的六項缺失:媒體失態、國會失責、政府失能、市場失靈、企業失常、貧富失衡。這就是台灣的矛盾:「既有小確幸,也有大缺失。」這個使人不敢承認的真相,是經年累月政府、國會、媒體、企業、民眾在膽怯、囂張、偏執、私利、短視的集體行為與相互影響下的產物。
年輕人為22K痛苦,房價漲到不可思議
在曾昭旭《台灣真正的自我力量》一文中談到台灣有非常好的品質,在未來世界新文化的發展上具有非常珍貴的可能地位,可惜我們自己不但沒有努力發揚,反而自暴自棄(從反中到反中國文化)。原來台灣人是所有中國人裏面最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群,同時我們又是中國大陸以外,最了解中國文化的一群。如果未來世界文化的走向將是中西兩大文化的互補融合,則台灣顯然是一個最好的實驗場所,將為未來世界文化提供新的典範。近來通過觀光客之眼,西方人來台,稱讚台灣人「善良、熱情、好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養。大陸人來台,驚異台灣城市的「整潔、秩序、安全」,這是西方文化的公民素養。
但台灣還缺什麼? 就是:「心靈的自覺與真正的自我肯定,也就是自信」。真正的自覺與志氣才是根本的自救之道。現在我們看到的不祥卻是悲情,早晚會被中國吃掉的想法與恐懼,但這有用嗎? 若把這悲情與恐懼以激情的宣洩來表達,只會加速台灣的分裂崩潰。
五、 台灣當前的經濟問題
服貿爭議,在台灣掀起巨浪。它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社會、世代和階級問題。太陽花升起,暴露台灣代議政治失能,新世代對中國的不信任、憂慮全球化等深層的恐懼。但台灣的未來,不能只有社會運動,服貿爭議已經到了和解與找尋台灣未來的出路,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時刻,本文只就「經濟問題」來談一談年輕人關心台灣目前的經濟問題。
台灣的經濟問題 |
一般人關心的民生問題 |
年輕人關心的民生問題 |
|
|
22K的問題 |
|
CPI 物價上漲的問題 |
CPI物價上漲的問題 |
|
食安問題 |
食安問題 |
|
問題不大,不是問題 |
問題不大,不是問題 |
|
房價過高的問題 |
房價過高的問題 |
|
交通問題,問題不大 |
交通問題,問題不大 |
經濟上主要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經濟成長的問題 Economic Growth」,另一個則是「經濟穩定的問題 Economic Stability」,也就是經濟學上的(1)失業率的問題 unemployment rate 與(2)通貨膨脹的問題 inflation rate 物價上漲的問題。如今台灣的經濟發展在經濟成長與經濟穩定上都發生了問題,經濟成長緩慢,物價上漲,房價過高再加上年輕人大學畢業的22K,年輕人覺得前途茫茫,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 1. 台灣的貧富差距逐年增加,年輕人為22K痛苦
貧富差距的問題,台灣並不是特別嚴重,問題是以「代工」為主的經濟活動,台灣整體的薪資水準十四年來沒有提升,由其是金融海嘯帶來的22K,變成是一些大學畢業生揮之不去的惡夢。
2009年初,由於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就業率低落,行政院希望提升就業率,擬定各項提振就業計畫。於是,「95-97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就被教育部提出來。這項方案鼓勵企業提供大專畢業生一年的工作機會,讓剛畢業沒多久,找不到工作的大專畢業生,先進入職場。企業聘用這些大專畢業生的這一年,就由政府預算編列薪資,來支付給這些大專畢業生。這項計畫比照當時行政院在先前推動的「短期促進就業計畫人員」薪資計算,以政府預算編列每人每月以26,190元,其中大專畢業生實領22,000元,政府另外補助勞健保、勞退金等4,190元。而這大專畢業生每月領的22,000元,就是所謂的22K。
這22K確實很低,所以企業自己要想清楚,有能力的人才不會為五斗米折腰而屈就22K,企業若想要吸引好的人才擔任員工,就必須以高於22K很多的薪資來網羅人才。22K確實很低但是有些企業為降低成本佔學生的便宜,堂而皇之用22K給大學畢業生。我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同樣是大學畢業,如果你只有22K,那你要問你自己「為什麼別人35K,40K起薪,而你只有22K?」
面對企業徵才強調「即戰力」、「好不好用」,不少大學開始注重學生在知識以外的軟能力。根據青輔會訪問企業雇主或人資主管,針對「就業力技能」所做的優先順序排行調查,依序為「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學習意願與可塑性、專業知識與技術、團隊合作能力、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和主動發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把我在企管顧問公司講授的「核心職能課程」實務經驗與同學們在youtube上分享,學習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們非常重要,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把管理的知識與技能落實到工作上,對我們將更有幫助。我相信這些課程對在學的莘莘學子,或是在職的白領階級尤其重要,每一堂課都是一個寶貴的學習經驗,充份加強了大家在社會上、在公司中的競爭能力。
「核心職能」e-Learning 課程分享
3C課程名稱 |
3C核心職能e-Learning課程連結網址(each course 1-hour e-Learning) |
1. 溝通技巧 |
|
2. 改善人際關係 |
|
3. 樂在工作 |
|
4. 簡報技巧 |
|
5. 生涯規劃 |
|
6. 壓力管理 |
|
7. 問題分析與解決 |
|
8. 創新思考 |
|
9. 時間管理 |
|
10. 談判技巧 |
|
11. 成功工作習慣 |
|
12. 執行力 |
|
13. 情緒管理 |
|
14. 激勵員工士氣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nBD4Nevo&feature=youtu.be |
15. 職場核心職能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Q_lqlE3zg&feature=youtu.be |
16. 人力資源管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3_8kYD93U&feature=youtu.be |
17. 健康管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BJ4X8YSZc&feature=youtu.be |
18. 商業書信撰寫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IKXyWlV6s&feature=youtu.be |
同樣是大學畢業,如果你只有22K,那你要問你自己「為什麼別人有35K,40K起薪,而你只有22K? Why? Why? Why?」
2. 房價過高與物價上漲的問題
另一個一般人與年輕人都關心的民生問題則是房價過高與物價上漲的問題。台北的房價動輒每坪上百萬,連中央銀行總裁都說他買不起台北的房子。台灣過高的
房價是炒作起來的,獲利的是財團與投資客,受害的則是一般大眾。房價過高的問題政府要想方設法興利除弊。同樣的物價上漲的問題,以前還有「物價督導會報」,現在政府似乎也無法平抑物價。從歐美發展的經驗中:戰爭不能解決的,求政治;政治不能解決的,求經貿;經貿不能解決的,「一切只有靠自己。」
劉偉澍 2014年4月13日於台北民生社區
台灣的經濟問題 |
一般人關心的民生問題 |
年輕人關心的民生問題 |
|
|
就業問題與22K的問題 |
|
CPI 物價上漲的問題 |
CPI物價上漲的問題 |
|
食安問題 |
食安問題 |
|
問題不大,不是問題 |
問題不大,不是問題 |
|
房價過高的問題 |
房價過高的問題 |
|
交通問題,問題不大 |
交通問題,問題不大 |